四川在线记者 李欣忆
访谈嘉宾
【资料图】
谭洪恩省人大代表、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
周庆葭省政协委员、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
林 媛省人大代表、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
2022年夏天,作为全国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,四川首次在丰水期出现电力电量双缺的极端严重局面,首次启动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。其原因既有短期内出现的极端天气因素,也有电源、电网等方面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因素。
省两会期间,电力保供成为热点话题。如何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,解决四川缺电之痛?记者邀请了三位代表委员进行探讨。
直面短板
缺电暴露出结构性问题
记者:去年夏天,四川全力争取调电入川,想尽一切办法保住了大电网安全和基本民生用电。这场危机能平稳渡过,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,又暴露出四川哪些短板问题?
谭洪恩:关于经验,总结起来有四句话:人民至上是出发点和落脚点,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重要法宝,政企联动是重要保障,电网铁军队伍是力量所在。我们与全川9100万人民形成了保供电统一战线,画出了电力保供最大“同心圆”。
同时,这场危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四川电力系统的结构性问题。一是电源多能互补性不强。水、风、光装机占比84%,“靠天吃饭”特征明显。去年夏天,水电出力下降五成,火电等其他电源满发尽发,仍有较大缺口。二是局部地区供电能力滞后。成都等负荷中心本地电源不足,“空心化”情况严重,供电“卡脖子”问题突出。三是电网互济能力不足。省内,攀西地区的水电基地支援成都等负荷中心的送电能力不足,向家坝、溪洛渡等电站的下网能力仅250万千瓦,极端情况下难以保障省内用电;省外,主要靠德宝直流调电入川,跨省电力互济通道少、能力弱。四是电力战略备份不够。对极端情况下四川能源保障的战略备份考虑不足。
周庆葭:在去年8月最艰难的时间,四川基本保障了民生和重点领域用电,殊为不易。这场危机也是一个契机,让我们重新审视四川能源深层次的问题。四川是能源大省,但还不是能源强省。个头可能很大,但骨骼和肌肉不发达。水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,但又过于依赖水电,电源的品种还不够丰富。还需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资,进一步提升电网互济互联能力。
此外,电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还有待加强,能源资源配置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,促进火电、气电、抽蓄、新能源等创新融合发展及盈亏互补的机制有待形成。
紧急谋划
超7600亿电源电网项目补短板
记者:化危为机,补短板增优势,四川紧急调整电源电网规划,谋划了一批管当前利长远的重大项目,您怎么看?
林媛:针对暴露出的短板,四川树牢极限思维、坚持系统观念、强化备份考虑,重新编制电源电网规划,谋划了超过7600亿元的电源电网项目,加快构建全省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,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反应快动作准,落实有力,值得点赞。
谭洪恩:调整电源电网规划是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坚持人民至上、问题导向、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。对于四川能源保供工作,我认为调整规划是及时的、科学的、有效的。
我们将加快落地重点工程,去年9月召开的四川电网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会,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和22项重大工程正式开工,在四川电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。下一步将加速推动金上—湖北特高压直流和阿坝—成都东特高压工程,实现四川电网的提档升级。
周庆葭:省委省政府的谋划和布局非常及时精准,我们要全力抓好落实。新规划的电源电网项目要落地见效,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配套支持,加大市场各方利益协调,尤其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。
四川这几年的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的电力供应,可能都会面临紧平衡或者紧张的局面,要做好能源供应过紧日子的准备。化危为机,我们一方面需要坚持“加量”,坚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不动摇,加快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强省;另一方面要“提质”,补上多能互补的短板,发展气电、抽蓄等多种能源,同时加大氢能、储能等能源技术和应用创新力度。
建言献策
短期困境如何应对?
记者:这批重大项目要见效,至少要到2024年底,那么这两年能源保供怎么办,您有什么建议?
谭洪恩:的确,在重大电源电网项目投产见效之前,这两年的电力保供依然面临严峻局面。建议加快推进各类储能设施建设,为电网提供应对极端气候、中长期电力缺额的跨季储能能力。新型储能技术已经很成熟,但目前成本还是偏高。如果按每度电补贴5毛钱以上,应该能有效引导储能市场发展,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,以后每个单位就像放消防灭火器一样放储能设备。
林媛:解决短期困境,增加灵活的储能是有效办法。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在四川得到大力快速推广。我认为,可以利用已有基础,发展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新能源智能微电网。推广建设“光伏+储能+汽车充电”充电站,通过储能电站和电网协同供电,既能实现削峰填谷,又能有效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等问题,还能缓解充电桩对区域电网的冲击。同时,建议企事业单位、社区等配备一些储能柜,解决紧急情况之下的用电所需。
周庆葭:解决电力保供问题,要从两端发力。一方面是供给侧,重大电源项目要抓紧投产;另一方面是需求侧,就地平衡和有序用电尤为重要。从省网负荷曲线看,全年超过最大负荷95%的时长仅约30小时,占比为0.34%。就像为2万人的体育场修建200个厕所会造成大部分时候的闲置一样,我们不能单纯为保障尖峰负荷需求,无限制地配建电源电网。而应该通过需求侧管理,利用储能、数字化技术等手段,实现错峰用电,避免拥塞,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电力通道,提高用能效率,有效降低和科学控制社会总体用电成本。
为此,国家电投推出了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解决方案,旨在通过聚合各类分布式资源,辅以智慧化系统,解决负荷中心的电力保供问题。这个方案可以快速复制推广,将有力有效拓展我省电力保供的方式和渠道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今日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